最近正在看一本文学写作方面的书,名字叫做《金蔷薇》,是俄罗斯文学大师帕乌斯托夫斯基的著作。这本书严格意义上来说,是一本文学理论创作集,看到“理论”二字,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估计就是将其与“枯燥”等同了。
然而,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就在于,作者并没有直接跟大家去探讨深奥的创作心得,也没有急着去讲解文学的创作理论,他采用的方法是,以一个个故事开篇,通过故事举例来讲明如何构思一部小说。
作者从生活和艺术的根本出发,用巧妙的构思,隽永的语言,灵巧的文笔贯穿全书,让读者用心去感受、领略文字的巨大魅力。我在阅读过程中多次忍不住停顿,掩卷感叹,舍不得一口气读完。
最近两年,我看了不少关于如何写作的书,大多数强调的是为何要写作,如何更好的写作,比如介绍结构化思维的《金字塔结构》,讲述批判性思维的《写作是一门手艺》,提升文笔表达的《修炼好文笔》等,这些书也的确帮助我建立起对于写作的正确认识,但要说到唤起我对于写作的兴趣,让我产生强烈创作冲动的,首先要数这一本《金蔷薇》。
我认为这主要归功于作者大师级别的讲故事能力。
长期玩微博,我也观察到一个突出的现象,那些传播性最强、最能引起网友共鸣的微博,往往也都是那些包含着精彩故事的微博。好的故事,有自己的生命力!
为什么故事会有这么大的力量?为什么表达上更为凝炼的理论框架等文字,却很难具备同样的能力?我相信这与我们人类大脑的工作机制有关,可以用脑科学上的知识来解释。
之前在《打开心智》这本书里了解到,情绪处理走的是大脑里的快速通道——相比于“能耗高决策慢”的理性思考路径,大脑对于情绪的处理能耗更低,调度优先级却更高。简单来说,人类大脑对于情绪、感受、直觉等非理性因素的处理是排在第一优先级的,这是大脑在上亿年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本能反应。
丹尼尔卡尼曼在《思考,快与慢》这本书里则明确指出,大脑的运作分为两套系统,其中系统1是人的感性认识系统,它负责处理人的感觉、觉知、情绪等过程,特点是高速且能耗低,不怎么费脑力,完全处于自主控制状态。而系统2则是理性认识系统,它能耗更高,运行也相对缓慢。两套系统各有优缺点,相互合作,缺一不可。
而一个好的故事,能把读者带入故事场景,与人物感同身受,产生灵魂共振,所依赖的恰恰主要是这些非理性的力量。我们几乎可以说,好的故事能打动人心,就是因为大脑给它开了一条专门的高速通道!
这就是讲故事能力是一个大杀器的原因。
反思我自己的微博输出,我讲了太多道理了,讲到自己的都有点厌烦,虽然说是练习表达,但总归是太枯燥了,受众也小。以后可能要改变风格,多多使用感性脑,学一学如何去讲故事了。